26日,施耐德电气发布《算电协同——数据中心的能源挑战与应对》洞察报告(简称“报告”)。报告基于对117位数据中心管理者与专家的调研,剖析当前行业面临的稳定性、成本、绿色三大能源挑战,创新性提出“算电协同”三层架构及系统化解决方案。
施耐德电气高级副总裁,战略与业务发展中国区负责人、商业价值研究院院长熊宜表示,在AI产业高速发展与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的双重背景下,以算电协同重塑能源范式,才能为AI浪潮提供坚实可靠的基础底座。
AI浪潮下,智算中心规模化增长,用电需求同步飙升。据宏观预测,2030年我国数据中心在用电量高情景下或突破7000亿千瓦时,占全国总用电量5.3%。微观层面,近七成受访企业预计其未来三年用电量年均增速将超过15%,61%的受访企业计划未来三年新建或者扩充智算中心。
北京理工大学能源与动力系统工程研究所副所长、碳中和系统工程北京实验室主任助理王永真指出,智算中心的快速扩张使数据中心能源管理困局凸显:一方面,电力需求呈指数级攀升,高密度散热成为技术瓶颈,碳排放压力持续加剧;另一方面,新型电力系统建设下,风电、光伏等可再生能源的间歇性特征,反向对数据中心的灵活用能提出更高要求。
通过数据中心算电融合调研,报告指出,数据中心能源管理将面临供电稳定性、成本控制和碳排放管理三重挑战。第一,93%的受访企业将供电稳定性列为首要痛点,主要受智算中心负载波动、可再生能源接入不稳定、柴发备电环评限制等叠加因素影响。第二,85%的受访企业坦言具有成本压力,其中电费占据运营成本近六成,降本增效为重要议题;第三,77%的受访企业面临碳排放管理挑战。这些挑战已形成从“生存”到“经营”再到“发展”的递进式压力体系。
施耐德电气商业价值研究院在报告中创新性提出“算电协同”三层架构,自下而上打通电力供给、算力负荷与协同机制,以推进算力资源与电力资源深度融合。其中:底层-电力供给基础设施:主要是针对智算负载突增突减的电能质量治理和多种能源(风光等)的接入、应用和管理,为数据中心提供稳定的电力基础;中层-算力负荷:挖掘IT负载的灵活性调节空间,并以IT负载的变化确定非IT负载,去匹配用电信号;上层-算电协同机制:建立算电双向调节的决策框架,通过数据、算法和激励机制的整合,构建电力-算力联合优化模型,实现能源与算力的高效协同优化。
南方+记者 郜小平
深圳股票配资平台,联合证券,陕西股票配资公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