上海一对退休教授夫妇在养老院中相继孤独离世,消息传出后,令无数人唏嘘不已。
两位老人一生勤勉,教书育人,桃李满天下,晚年却在冷清的病房中悄然离世。
令人更为心酸的是,他们的三个子女均定居国外,因工作、生活等原因未能回国送终,仅通过视频连线的方式进行了“线上告别”。
这对教授夫妇早年毕业于国内顶尖学府,丈夫是物理系教授,妻子则是外语学院的副教授。
他们一生清廉自守,将全部心血倾注于教育事业。
退休后,他们本可安享晚年,但由于身体日渐衰弱,加之子女远在海外,最终选择入住一家条件尚可的养老院。
养老院的生活看似平静,实则孤寂。尽管院方提供了基本的照料,但精神上的空虚难以填补。
老教授常坐在窗边,翻看泛黄的毕业合影,默默念着学生的名字;老伴则时常翻看子女小时候的照片,低声自语:“他们小时候多黏人啊……”
每逢节假日,养老院里其他老人被儿孙簇拥,欢声笑语不断,而他们房间的门却始终安静。
护工曾劝他们与子女多联系,老人总是摆摆手:“孩子们忙,不想打扰。”
悲剧发生在去年冬天。先是老伴因突发心梗抢救无效去世,老教授在病床前握着妻子的手,泪流满面,却无人陪伴。
仅仅三个月后,他也因情绪抑郁、身体衰竭,追随妻子而去。临终前,他轻声说:“我走了,他们……会回来吗?”
遗憾的是,三个子女最终都未能踏上故土。
他们在视频中跪拜、哭泣,表达哀思,但那隔着千山万水的影像,终究无法抚慰逝者的灵魂,也无法填补生者的遗憾。
这一事件经媒体报道后,迅速引发社会热议。“养出凉薄的孩子,不如养一条狗!”一位网友的评论刺痛了无数人的心。
的确,在一些家庭中,父母倾尽所有供子女出国留学、定居海外,期望他们“出人头地”,却在晚年换来了无尽的孤独。
孩子飞得越高,离父母就越远。亲情在距离与时间的冲刷下,逐渐变得稀薄。
不禁要问:这是孩子的错吗?或许不全是。
全球化时代,人才流动频繁,许多优秀青年选择在海外发展,这是个人自由,也是时代趋势。
但问题在于,当“孝”被简化为定期汇款、节日问候,甚至只是朋友圈的点赞时,亲情的本质已被改变。
孝,不仅仅是物质供养,更是情感的陪伴、精神的慰藉。古人云:“父母在,不远游,游必有方。”
而今,“远游”成了常态,“有方”却常常被遗忘。
许多父母将全部希望寄托于子女的“成功”,却忽视了情感教育与人格培养。
他们教会孩子如何考高分、进名校、拿绿卡,却忘了教他们如何爱人、如何感恩、如何承担家庭责任,当“成龙成凤”成为唯一目标,亲情便成了可以牺牲的代价。
当然,也并非所有海外子女都如此“凉薄”。
许多人虽身在异国,仍竭尽所能关心父母,或定期回国探望,或安排专业护理,或通过科技手段保持每日联系。
关键在于,是否真正将父母放在心上,是否把“家”视为不可割舍的情感纽带。
这对教授夫妇的离世,恰恰说明,我们追求物质的丰盈、事业的成功,却可能在不经意间,失去了最珍贵的情感联结。
或许,真正的孝顺,不在于子女有多高的地位、多大的成就,而在于他们是否记得回家的路,是否愿意在父母需要时,握住他们的手。
愿天下父母老有所依,愿天下子女不忘根本。毕竟,亲情,才是生命中最不能缺席的归途。
深圳股票配资平台,联合证券,陕西股票配资公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